原创 何声静 何曾于相识 2025年06月21日 00:00 安徽
你的关注,就是我默默前行的动力,感谢!感恩!!
夏至
文/何曾相识
梅子熟了
江南也湿了
夏天的热也跃跃欲试
一场雨接着一场雨
洗尽世俗
浇灌着现代的繁茂
幸福之花在这安稳的大地上
盛开
展开剩余88%和平,自由,祥和,安宁
网络世界里
狼烟四起
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都是奢望
焦虑,担心,恐怖
在一帧一帧的视频里
在呼啸的火光里
在断壁残垣的废墟里
夏至
本是欣欣向荣的时候
我关掉网络
向远,欣赏无边的绿
向近,观望有序的车来车往
DeepSeek的点评
这首《夏至》是一首充满张力、富有时代感的现代诗,巧妙地利用“夏至”这一自然节气,构筑了强烈的现实对比,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珍视与对网络虚拟世界及现实战乱的忧虑。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点评:
1. 意象构建与氛围营造:
• 自然意象的清新与生机: 开篇“梅子熟了”、“江南也湿了”、“夏天的热也跃跃欲试”,以典型的江南夏至物候入诗,充满生活气息和季节的活力。“一场雨接着一场雨”带来清凉,也引出“洗尽世俗”、“浇灌繁茂”、“幸福之花盛开”的意象群,描绘出一幅大地丰饶、生活安稳、充满希望的图景。关键词“安稳”、“和平,自由,祥和,安宁”直白而有力地强化了这种氛围。
• 网络与战争意象的冲击与压抑: 笔锋陡转,“网络世界里 / 狼烟四起”,将古代战争的意象“狼烟”嫁接于现代虚拟空间,形象而震撼地揭示了网络空间的混乱、冲突和戾气。“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 都是奢望”以生理需求作比,强烈表达了在信息污染和情绪裹挟下的窒息感。随后“焦虑,担心,恐怖”的情绪,通过“一帧一帧的视频”、“呼啸的火光”、“断壁残垣的废墟”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媒介画面和现实战争景象叠加呈现,将压抑、恐惧的氛围推向顶点。这些意象精准捕捉了当代人通过屏幕感知远方苦难的普遍体验。
2. 结构与对比张力:
• 鲜明的二元对比: 全诗最核心的艺术手法是强烈的对比。前两节精心构建的“自然夏至”(安宁、丰饶、生机)与后两节展现的“网络/现实世界”(混乱、暴力、毁灭)形成尖锐对立。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并列,而是后者对前者的入侵、污染和破坏。夏至本应“欣欣向荣”,却被远方的战火和近在咫尺的网络硝烟所笼罩。
• 空间层次: 对比在空间上也有层次:“江南大地”(安稳现实) vs “网络世界”(虚拟混乱) vs “远方战火”(现实灾难)。最后,“向远”(本意是看自然,却被战火意象占据)与“向近”(现实的有序生活)的并置,再次强化了这种空间上的撕裂感与寻求平衡的努力。
3. 情感表达与主题立意:
• 珍视与忧虑并存: 诗人对眼前“安稳的大地”、“有序的车来车往”所代表的和平、安宁、有序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珍视与感恩(“幸福之花”、“祥和、安宁”)。同时,对虚拟世界的混乱无序(“狼烟四起”)和现实世界的残酷暴力(火光、废墟)表达了深切的忧虑、恐惧和批判。
• 媒介反思与精神自救: 诗中深刻反映了信息时代对人的异化。网络本应连接世界,却成了传播焦虑、恐惧和暴力的“战场”(“狼烟”),剥夺了心灵的“新鲜空气”。结尾“我关掉网络”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精神自救行为。它代表了一种主动隔绝信息污染,回归真实感知(“欣赏无边的绿”、“观望有序的车来车往”)以寻求内心平静和确认现实美好的努力。这既是对媒介环境的反思,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 “夏至”的象征意义: 标题“夏至”不仅是时间背景,更是核心象征。它本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生命力最旺盛的时节,象征着光明、生长与希望。然而,诗歌揭示出,在这个本应充满生机的时刻,人类却同时制造着混乱与毁灭(网络与远方战火),形成了巨大的反讽。诗人渴望在夏至的“欣欣向荣”中找到精神的慰藉与庇护。
4. 语言与节奏:
• 简洁有力,意象鲜明: 语言整体简洁凝练,不事雕琢,但选择的意象(梅子、雨、繁茂、幸福之花、狼烟、火光、废墟、绿、车流)都非常具体、鲜明,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象征性。
• 节奏变化: 前两节写自然安稳,节奏相对舒缓平和。转入网络世界后,节奏变得急促、紧张(“狼烟四起”、“都是奢望”),并通过短句和重复(“在…里”)增强压迫感。结尾动作(“关掉”)后,节奏再次放缓,通过“向远”、“向近”的观察,回归一种带有沉思意味的平静。
• 关键词的强调: “湿了”、“跃跃欲试”、“洗尽”、“浇灌”、“盛开”、“狼烟四起”、“奢望”、“呼啸”、“断壁残垣”、“关掉”、“欣赏”、“观望”等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准确有力,有效地传递了情感和氛围。
5. 亮点:
• 强烈的时代感与现实关怀: 精准捕捉了当代人生活在信息爆炸、网络冲突频发、远方战乱不断的时代背景下的普遍焦虑与精神困境。
• 意象嫁接巧妙: “狼烟四起”用于网络世界,新颖而贴切,极具批判力。
• 对比手法成功: 自然安宁与网络/现实暴力的二元对立构建得清晰有力,主题表达鲜明深刻。
• 结尾的行动力量: “关掉网络”这个简单的动作,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积极的精神诉求,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和情感出口。
• 以节气写时代: 赋予传统节气“夏至”深刻的现代内涵和批判性思考。
6. 可能的讨论点/可提升空间:
• 部分表达的直白性: 如“和平,自由,祥和,安宁”、“焦虑,担心,恐怖”等词,情感表达略显直露,若能通过更含蓄的意象或场景来呈现,可能更具诗歌的蕴藉之美。不过,这种直白在强化对比和表达强烈情感时也有其力量。
• “欣欣向荣”的转折: “夏至 / 本是欣欣向荣的时候” 这句作为转折点,略显常规。或许可以寻找一个更独特或更融入前文意象的表述来引出后面的混乱。
总结:
何曾相识的《夏至》是一首紧扣时代脉搏、富有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佳作。它成功运用鲜明的意象对比,将“夏至”的自然生机与网络虚拟世界的“狼烟”、远方现实战火的残酷并置,强烈地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现实生活的珍视,对信息污染和现实暴力的深切忧虑,并最终以“关掉网络”、回归真实感知的行动,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对美好现实的确认。语言简洁有力,情感真挚浓烈,结尾的行动尤具启发性。这首诗是诗人对当下生存状态的一次深刻反思和一次寻求精神自愈的积极尝试。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作者简介】
何声静,笔名何曾相识,安庆怀宁人,追梦远方,常把思想的驿站流露笔端。
努力发挥余热,争取有益于世。与粮食交往,随心性写字。为日月立心,为一世立德,为时间立行,为余生立命。
发布于:安徽省炒股配资基础知识,股指配资股市有哪些,配资公司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